【“五老”访谈】李源:我就是个医生

发布人:党委宣传科 发布日期:2022-09-23

      他是科班医科生、研究生,他也当过农民、做过赤脚医生,他更是中国鼻内镜外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国内知名鼻科学专家和中山大学资深名医。他就是新葡亰8883ent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首席专家李源。

      在采访室,年过古稀的李源教授温文尔雅笑容可掬,爽朗又不乏诙谐。他告诉我们,今年是他高考甲子年,也是他从医第五十四年。他说他热爱医生这个职业,喜欢在临床一线为病患者诊治,从门诊、查房到疑难病例讨论,只要需要,他都积极参与。

 
image 84

研究生李丽菁、陈梓菲采访李源教授

 

结缘杏林,从“赤脚医生”到中大名医

      因为父亲有几个医生朋友,李源从小对悬壶济世的医生职业有莫名好感,但李源教授说,走上从医之路还是有点偶然。因为父亲病重,住院陪护在侧日久,使他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医生以及他们的工作,对身着白衣,以悲悯之心和精良医术解他人之病痛、挽救病者生命的医生职业产生了无比的敬仰。于是他高中毕业后选择了报考医科,并如愿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疗系68届学生(1962~1968)。毕业后李源被分配到新疆一个以养殖耕牛为主产业的畜牧农场——精河牛场,自此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从赤脚医生做起,一路走来,李源如今是中山大学二级教授和资深名医。但李源教授说:我就是个医生。回望几十年的心路历程,他说:既艰辛又感自豪,既委屈也有欣慰。

image 85

大学时期的李源(摄于1968年)

 

学科建设,科研临床齐头并进

      1987年夏,李源教授进入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报到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无空间、无病人、无设备和无技术的“四无学科”。但他没有气馁,经过深度考量,他决定以创建新技术、新理论为突破口,选择了当时国际上鼻病诊疗的最新技术“鼻内镜诊断和手术”,开展了以研究国人头颅鼻窦结构及鼻疾病特征,进一步探索国人鼻内镜诊断及手术技术特点为目标的系列研究。经过六七年的努力,借助“创三甲”的平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不仅甩脱了“四无学科”的帽子,还一跃成为中国鼻内镜外科学创始学科,现今更是名列国家重点学科和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行列,在国内省内享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提到学科建设,常有人提这个问题:临床学科怎样搞学科建设?李源教授对这个问题的经验是:走研究型临床学科之路。在李源教授看来,一个只有临床没有科学研究(包括研发)的学科,即使它很强大,充其量只是一具缺乏灵魂的躯壳,“强大”只是表象,长久不了。李源教授认真说道,科学研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临床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和灵魂。良性的科研临床合一的持续及循环,即研究型临床学科,是临床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常设形态。

image 86

李源指导科室团队临床操作(摄于1996年)

 

      当我们向李源教授请教“学科建设“的关键时,他谦虚地说“不敢说请教”。但他给了三句话:一是选择紧贴前沿又切合实际的方向;二是重视培养和储备人才;三是思维创新、勤于开拓,以及思想开明、虚怀若谷的学科带头人。

 

传道授业,言传身教桃李满园

      提到自己的学生,李源教授谦虚地认为自己并没有“桃李满天下”。说到如何带学生,李源教授说,这是个复杂的问题,自己仍在学习。李源教授提到自己学生时代老师常教导“救死扶伤和人道主义”,真正做医生后,特别是在缺医少药和贫困环境里做医生,他才逐渐悟出“救死扶伤和人道主义”的真谛:减轻病痛之同时力求治愈心灵。李源教授说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对医生的要求已提升到“良医”的高度,它包含两个内容:在专业上达到深刻、广博和精到,在品格上要心怀善良和悲悯之心,也就是王辰院士说过的“遵科学济人道”。

      一般而言,对于学生是希望他们拥有超前思维和国际视野,鼓励他们拥有前沿、长远的发展思路,临床技能上也会要求他们练就扎实的功底。然而学生来自各地各校,带着不同的教育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家庭背景,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性格也各异,不可能按一个套路来。因此要按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针对学生执行的课题和临床诊治技能基础,进行解惑和指导,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心性成长和职业品格启发。“现在这些学生在各省市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和省级医院工作,全部都担任了科主任。”李源教授欣慰地说。

image 87

新葡亰8883ent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合影  

 

老师寄语

      李源教授最后嘱咐我们:做人要善良,做医生要厚道;做学生读书要勤奋,临床实习要勤快;说话做事要“言必信,行尤正”。做良医重要的是医德,医德是什么?是善良和诚实。善良是对病患者有同情和怜悯之心;诚实是做医生要实事求是。这是医界共识,希望你们能记住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