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凡心素履,一苇以航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9-10-16


       李源,男,75岁,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专家和鼻内镜外科学创始人。199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山大学资深名医。曾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常委、广东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全国鼻科学组副组长。出版专著《内窥镜鼻窦外科学》《实用鼻内镜外科学技术及应用》和《耳鼻咽喉头颈部变态反应病学》。曾担任《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多本国家级杂志编委以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领域高等院校规范教材编委。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教育部一等奖、卫生部三等奖、广东省二等奖。擅长鼻腔鼻窦疾病、鼻中侧颅底疾病以及鼻眼相关疾病的经鼻内镜诊断和手术治疗。

 

结缘杏林,矢志不渝

       已过古稀之年的李源教授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李源祖籍广东顺德,因祖父和父亲早年定居上海,因此在上海出生并成长。1962年,高中毕业的他考上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遗憾的是,完成三年的医学基础课程后,政治运动接踵而至,学校完全停课直至毕业。为了争取多学点知识,文革期间他毛遂自荐去了一间针织厂当了一年的厂医,感受到了当医生的初步体验。1968年12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李源被分配到偏远的新疆,一去就是19年。在精河县的畜牧农场八年,让他至今对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朴实无法忘怀,同时对新疆农村整齐划一和一望无际的田野赞叹不已。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他考取了新疆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87年,因工作调动来到新葡亰8883ent,一晃三十余载,李源教授与三院、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结下不解之缘,见证了学科的发展和三院的壮大。

       李源回忆,初到三院耳鼻喉科,连他在内仅4位医生,只开门诊没有病房,几乎没有设备,偶尔做几个门诊小手术。小学生用的二斗桌、斑驳陆离的牛眼灯和锈得完全不能调节的铁诊椅是门诊的全部装备。李源笑着说:“桌子的抽屉拉出来就推不回去,推回去就拉不出来。”“当时我做的第一台手术是乳突根治术,没有显微镜,是在头灯下勉强完成的。”“没有设备,没有床位,甚至没有病人,不做手术,也没法做手术。”当时的他几乎无事可干,痛苦极了。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和困惑,李源不甘心,时刻思考着如何才能改变现状。在对广州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后,李源教授决定放弃自己的强项头颈外科,选择了鼻内镜研究和手术作为突破口。李源教授与鼻内镜结缘始于1983年天津医学院举办的一次耳鼻咽喉内腔镜诊疗培训班,天津医学院阎承先教授和他的团队代表着当时国内耳鼻咽喉内腔镜诊疗的最高水平。李源教授当时作为新疆医学院派去培训班的一员学习了3周。就在这个培训班上,李源教授首次见识了鼻内镜这项在以后20年引领中国鼻科学飞跃发展的新技术。遗憾的是这套设备极其昂贵,在当时国内也就只有天津医学院拥有,且还只是几条镜子。然而,鼻内镜技术从此便在李源心里扎下了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92年机会终于来了,借助创三甲的东风,学科引进了鼻内镜设备,并在短时间内配齐了配套设备。于是,鼻内镜技术的研究和诊疗开始在新葡亰8883ent开展、雄起并走向全国。

 

发展学科,传道授业

       1993年,为了研究国人鼻内镜手术相关的解剖数据,年近五十的李源教授坐火车到昆明医学院。他说:“昆明医学院临床解剖实验室藏有数量巨大的完整的头颅骨标本,可以满足解剖学研究和测量的样本数。”在密闭的解剖室,灰头土脸的李源教授坐在一圈层层摞起的头颅骨中央,除了吃饭睡觉,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整整十天,观测和测量了300个颅骨的鼻腔鼻窦结构,以及与颅底、眼眶诸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和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获得了近万个解剖数据。于此,在国内首先提出经鼻内镜手术微细解剖学的概念,为我国鼻内镜外科手术的开展提供了全面的解剖学依据。

       就像一个积聚了许久气力的蛹突然羽化成彩蝶,新葡亰8883ent鼻内镜外科的发展势如破竹,成果璀璨,很快闻名全国。“因为鼻内镜技术和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全国领先的地位,并获得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多项奖项,1997年以耳鼻咽喉科为领头学科申报的中山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博士点获国务院批准。”李源教授语气中满是自豪。

       “学科发展至上”是李源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理念。简单讲就是学科里的每一员和事必须服从学科的发展。在这个理念下,耳鼻喉科从一个近似于卫生所式的科室发展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具有较大规模的学科。李源教授同时认为规范和严格的管理十分重要,小事也不能懈怠。初建病房时,住院和急诊病人很少,甚至值班没有病人,值班医生按老习惯在家里候班,不愿在科室值班,李源教授明确指出这样不行,并以身作则带头在科室值班,他要求值班医生如果没病人可以读专业书学习。如今耳鼻喉科从最初的8张床位发展到96张床位,且建立了三个专科和两个专科组。李源教授认为,学科发展了,个人成就才能体现,没有学科平台,就没有你发展的基础。“学科发展不完全同于个人的发展,学科是一个团队,学科帮助你发展,你也必须为学科的发展做贡献,学科发展可能会影响到某些人个人利益,但是从长远看是必定有益于个人的发展,因此个人应该服从学科发展。”李源教授的话充满哲理,高瞻远瞩,令人深思。

       提到自己的学生,李源教授谦虚地认为自己并没有“桃李满天下”。谈到怎样培养学生,李源教授沉思良久,说:“并无独到之处,但是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做人,首先是阳光热情,乐于助人,懂得感恩,然后是勤奋。”在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方面,李源教授的做法是充分让他们自由思想,他的作用只是引导和指导。就这样一个个把他们接来送走。“现在这些学生在各省市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和省级医院工作,全部都担任了科主任。”李源教授欣慰地说。

 

非典往事,惊心动魄



李源(左三)获得抗击非典一等功称号


       问起在三院三十余年,有哪些事感受最深?李源说,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创三甲,二是抗SARS。“这两件事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乎医院的前途和每一个员工的利益,因此就有了一致的特征:众志成城和勇往直前。”

       回忆起2003年春的那场SARS,李源仍对当年一起共事的专家组成员和参与一线救治工作的医护人员们怀着无限的感恩之情:“他们是医术高明和充满牺牲精神的一群人,他们心里只有责任,因此他们面对SARS才能如此从容和无所畏惧。如果没有他们,新葡亰8883ent那场SARS的结果将不堪设想!他们真的非常了不起!”

       2003年春节期间,时任新葡亰8883ent副院长的李源带领邓练贤、邓子德、张天托组成的医疗专家小组,抢救多名疑似非典型肺炎患者。由于连续作战,多名医务人员陆续被感染。

李源意识到疾病传染性极强,当即将紧急情况向院党委书记王荣新、副书记陈向军作汇报。年初六,医院紧急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李源汇报了一线救治情况,并建议立即设立隔离病区,同时重新组建医疗抢救队伍。院领导当即拍板,全力以赴抢救受感染人员!

      会后,李源召集大内科主任娄探奇、感染科谢奇峰、呼吸内科张扣兴、呼吸内科饶宪、急诊科赵锋重新组成专家医疗小组。医院统一部署,当日上午腾出普外科两个病区,迅速开辟了非典隔离病区。

       隔离传染源、分级分类管理病人、严格防护措施……由于措施得力,早期传染源得到很好的控制,开辟隔离区5天后,未再出现新增感染病例。

       非典救治期间,身为副院长的李源每天上午、下午都会准时出现在隔离区,与医疗小组专家讨论病情,听取汇报,针对病人的不同症状、轻重程度作出新的决策和治疗方案。

       每天按时出现在病区的李源也因此成为了隔离区患者的精神支柱。他探望每一位患者,握住他们的手,近距离听他们倾诉。李源说,也许人在危急、困难、甚至绝望的时候,会变得“亢奋”甚至无所畏惧。李源回忆当时自己就是处于这种“亢奋”状态。他说,记得当时有几个病情较重,精神极度恐惧的病人,紧紧抓住他的手久久不放。为了安抚病人,情急之下,李源竟然说:“不怕,只要我在,你就一定会好起来!”

       李源与医疗组成员坚信,恐惧来源于无知,唯有科学精神才能掌握疾病规律。“虽然早期我们并不清楚感染和传播的病原体,但可以肯定的是经呼吸道传染的疾病,对它的防控仍然可以遵循相关的医学常识进行。”依据疾病的特点,结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严格执行既定治疗方案,就能控制好疾病的传播和患者的病情。

       李源带领医疗小组全程坚守在隔离病区,夜以继日,不断探索,对治疗方案精益求精,很快掌握疾病的救治规律,形成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他们用实际行动鼓舞着整个隔离病区的年轻医护和患者,安抚所有人的担忧与不安,非典虽然有传染性强,但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是可防可控的。

      “没有一名医护人员再被传染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持续在新葡亰8883ent隔离区接受治疗的感染者康复出院是我们最大的安慰!”李源感叹:“非典事件告诉我们,好医生不仅要有好医术,还要心地善良和富有责任感,在社会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更要有义无反顾的英雄主义情怀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李源教授在三院耳鼻喉科的发展崛起中贡献卓然,却一直虚怀若谷,“谈不上贡献,只是遇到了良机并果断去做事罢了;也许,这是上天眷顾了我,给了我机会。”李源教授十分热爱医生这个职业,他反复强调医生是一个高尚的职业,是受人尊重的职业,这也是他选择考医科的原因。当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

       今年是李源教授从医的第五十一年,至今仍被医院返聘作为耳鼻咽喉科学科带头人并出诊。五十一年来,他致力于学科的发展和医术的进步,特别是在逆境中求发展,十分难得。一叶苇舟乘风破浪,这是仁者的智慧,更是智者的勇气。“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或许就是李源教授最真实的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