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铁杆朋友,风雨同行!中国专家援塞一月记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4-24

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成员龙其穗与妻子黄熙在屏幕两侧,隔空“碰”拳


       “出发前,我们在广州碰拳,约定平安回来。”4月22日晚,在广州和贝尔格莱德,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成员龙其穗与妻子黄熙在屏幕两侧,隔空“碰”拳。

       触不到的是思念,看得到的是热忱。应塞方请求,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再次延长援助时间。该专家组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建,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选派,一行6人来自广东省疾控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葡亰8883ent。

       援塞时间已有一月余,当地疫情防控情况如何?中国专家带去了哪些经验?专家组接受广东媒体视频连线采访,分享援塞的点点滴滴。


专家集智为疫情防控“加速度”

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与当地医务人员交流


       一到塞尔维亚,塞方对专家的礼遇和意见的重视,让专家组成员们印象深刻。

       当时,塞尔维亚的确诊数虽然较少,但核酸检测能力不足。在暂时关闭边境之前,该国国际人员往来频繁,为疫情防控带来了挑战。

       中国的援塞抗疫专家来自传染病防治、呼吸与危重症、急诊、感染、心理卫生等专业,几乎覆盖了新冠肺炎防控与救治的关键领域。专家们“全方位”的建议,为塞尔维亚疫情防控带来“加速度”。

       在传染病防控中,首要任务无疑是要切断传染源,就像森林中的小火苗,早期及时扑灭,比后期引发大火再灭火要高效得多。

       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组长、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彭志强介绍,切断传染源,要尽早发现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检测是确诊的“金标准”,但当时塞尔维亚每天的核酸检测量不到300例,出结果又需要5天时间,提升核酸检测能力迫在眉睫。

       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熊艳带着广东“发热门诊”的经验,准备到塞方分享,却发现塞尔维亚没有“发热门诊”这个概念,核酸筛查主要在当地的传染病医院进行,能够进行咽拭子取样的医务人员也存在不足。

       作为传染病专家,专家组成员、新葡亰8883ent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林炳亮不但关注塞方的新冠肺炎防护体系,还关注对于轻症、重症患者的救治体系。

       现场走访后,结合中国经验、广东做法,专家组为塞方提供了防控建议,包括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增加核酸筛查点、建设方舱医院、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等。塞尔维亚总统、总理、卫生部长等高层领导多次听取并采纳专家组建议,及时调整国家疫情防控的总体策略。

       很快,塞尔维亚开始建设5家方舱医院,社区医院也增加了核酸筛查点,当地心理卫生专家转而关注重点人群,分级分阶段进行心理干预。

       最受期待的,无疑是新的病毒检测实验室。在中塞多方联动下,新的实验室在贝尔格莱德迅速建设起来。“这是中国在欧洲帮助建设的第一个实验室,未来塞方计划改建为P3实验室。无论是疫情当下还是以后,对塞方的科研发展将带来助力。”彭志强说。


小U盘带来大变化

在塞尔维亚当地的一家医院,医务人员在屏幕上用中文写“谢谢你”


       除了塞尔维亚高层的重视,当地的医生也非常欢迎中国专家的到来。

       新冠肺炎诊治有什么新进展?院内感染到底如何防控?医护人员应该怎么培训?每次交流后,当地医护人员都会提出很多自己关注的问题。但是行程紧张,关于疾病诊治进展和医护人员个人装备培训、医院感控措施等,专家们无法逐一细致解答。

熊艳想起了自己出发前准备的5个U盘。当时,为了储备讲课资料,她带上了全套中山一院英文版新冠肺炎诊治进展资料和医护人员培训材料,里面不但有中国几个月新冠肺炎临床诊治最新进展、诊治经验和培训精华,连气管插管、封闭式吸痰等都有手把手教学视频。在一次分享后,她把其中一个U盘交给塞方医院。

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与当地医务人员合影


       没想到,U盘大受欢迎。塞方医院反馈,医护人员纷纷前来拷贝,直呼“太实用了”。听了专家组的反馈,中山一院给专家组额外寄多20个U盘,专家组将其中一个U盘送给塞尔维亚卫生部长。塞尔维亚卫生部把这些中国经验、广东做法进行了精华汇总,迅速下发,并要求当地医院组织学习。

       小小的U盘,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不久后,专家组到各地医院走访,发现当地医护人员的诊治知识、技术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郭禹标指出,专家组带去了疫情防控、患者救治的中国经验、广东模式。尤其是“四早四集中”因地制宜地落实,避免拖延至插管上呼吸机阶段,有效帮助减低了患者死亡率。

       诊疗“关口前移”,也降低了当地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症率。塞尔维亚疫情国家应急委员会首席传染病专家戈兰教授对此曾专门向专家组表示感谢:“之前五六台急救车等着接病人,现在一台就够了。”

       当地医生还特别关注中国专家针对心理卫生的分享。疫情发生后,塞尔维亚开通了心理热线,第一天就接到了2000多个电话。受疫情和宵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当地心理专家担心焦虑、恐慌和创伤等情绪如无法及时干预,疫情过后可能会有大量的心理疾患产生。

       专家组成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侯彩兰结合当地情况,针对一线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密切接触者等,建议进行重点评估和分级分阶段的干预:精神心理科医生与其他专业医生构成多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风险和心理评估,及时应对和干预;在方舱医院配备心理精神科医生,对轻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压力应对。此外,要有疫情后的心理重建和心理疏导机制,尽可能降低疫情后的心理创伤危机。


两位“中国”给隔离病房带来改变

进入隔离病房前,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组长彭志强协助林炳亮戴护目镜


       要了解新冠肺炎救治一线的情况,专家们必须进入隔离病房。

       这是与疾病“正面战斗”的最前线。3月25日,专家组来到贝尔格莱德一家收治重症病人的定点医院,实地考察医院布局是否合理。

       这是来自中国的专家第一次进入塞尔维亚隔离病房。郭禹标、林炳亮穿上防护服后,为了方便辨认,熊艳拿着笔为他们写上名字。

       写什么好呢?当地医生难以识别汉字,但因为中塞的传统友谊,“中国”两个字很多当地人都认识。熊艳灵机一动,用中英文在防护服上写下了“郭中国”“林中国”。

        当时拍下的照片,被媒体报道后一度“刷屏”,这也给专家组带来了很大鼓舞。但郭禹标和林炳亮最自豪的,还是两位“中国”进入隔离病房后,带来的改变。

       “虽然隔离病房相对比较危险,但是不进去不知道,他们的隔离病房是没有分区的。”林炳亮坦言,当时感到有些吃惊,他立即与当地医生分享了“双通道三分区”的院感防控经验,建议尽快划分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然而,随着他进入不同城市的隔离病房,林炳亮发现这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塞尔维亚全国隔离病房的普遍现象。

        带着广东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经验,专家组及时向塞方高层反馈院感防控的建议,同时,每到一个医院,就结合医院情况提出院感改进建议。

进入隔离病房前,熊艳帮林炳亮在防护服上写上“林中国”


       在隔离病房里,两位中国专家也分享了对重症患者的治疗经验,以及如何通过监测指标防止病情加重的经验。以一名当地华人患者的救治情况为例,该女性患者出现了从轻症普通型向重症恶化趋势,专家组根据临床表现、炎症情况、血气指标、X光影像资料等及时判断,连夜向当地医生联系提出了救治方案与措施并获采纳,通过有效的氧疗、抗病毒方案基础上合理使用激素与丙球蛋白等,该患者转危为安,目前已经痊愈出院。

       郭禹标介绍,在多维度立体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中,塞尔维亚新冠肺炎疫情的患者危重症比例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上呼吸机人数从最高的近150例/天现已降至103例/天,反推估算为10%左右;相比全球超过240万的患者人数及平均6.9%的死亡率,塞尔维亚的死亡率控制得比较理想,近二周余均稳定在1.8%〜2%。

       3月21日,专家组从广州出发,至今已一月有余。在中塞的共同努力下,塞尔维亚的疫情形势逐渐好转,专家们应塞方请求延长了归期,与塞方继续“并肩作战”。

防护服的“林中国”


        令林炳亮难忘的,是到塞尔维亚第二天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纯白的雪景让这些来自广东的专家感到兴奋。如今,专家组驻地的窗外已是绿意葱葱,百花盛开,林炳亮拍下了这一刻,他知道,塞尔维亚的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