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孩子突然厌学“自闭”?心灵成长要这样补课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9-02

       开学啦,随着“万兽归笼日”的到来,孩子们将在成长之路上继续前行。然而,也有一些孩子似乎放慢了脚步,止步不前,甚至“掉队”。突然变得厌学,不愿与人沟通,自说自话,烦闷不安......

       是什么让他们放慢脚步,封闭自我?该如何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之痛?

       为解答家长们关心的这些问题,近日,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和 “广报求学”联合举行了“名医大讲堂微课”开学专场讲座,邀请著名孤独症诊疗专家邹小兵教授团队成员、新葡亰8883ent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李咏梅副主任医师来为家长们指点迷津。

       李咏梅指出,升学后,孩子会存在一段时间的适应不良,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可以调整过来,但如果持续一个学期都无起色,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


刚入托、入学,孩子的反常表现只是适应不良?

       有些老师反映,孩子的反常行为往往出现在升学阶段,比如刚刚升入幼儿园、小学一年级。

       有说法认为孩子们行为的反常“是跟身体、大脑、情绪成长不同步有关”,在社会交往、智力和情绪能力的发育方面“掉队了”。

       “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李咏梅指出,儿童的行为与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密不可分,大脑的发育成熟包括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成熟,即使是大脑结构没有发现可见的异常,其实每个人各个不同的脑区功能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某些方面能力的发育“掉队”,就会表现为行为的反常。

       简单地说,儿童发育行为障碍往往是指孩子的发育与行为与其年龄不相称,而出现的一些不足、过度或不恰当的行为,并且影响和损害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功能

       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障碍包括智力障碍、孤独症(即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抽动障碍、运动障碍、发育协调障碍、情绪障碍等等。

       为什么反常行为更容易发生在新生阶段?李咏梅指出,发育行为障碍的病因往往是复杂的,往往和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生态因素包括教养、文化、伦理、家庭、生活方式、学校、教育等等。升学阶段,孩子因离开对自己的行为更为包容、照顾更为细致的家庭,面临对社交行为等要求更高的环境,也就更容易表现出能力的不足



有些自闭症孩子,到了入托入学才被发现

       以自闭症为例,典型自闭症孩子在上幼儿园前比较容易被家长发现,他们通常表现早期语言发育落后、不看人、不理人不听指令、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有重复的语言或重复动作、坚持同一性的行为、狭隘的兴趣或感知觉的异常表现。

       李咏梅指出,高功能的自闭症孩子(高功能自闭症是指智力正常甚至超常的自闭症人群)在上幼儿园前往往容易被忽略。这些儿童在家庭环境中似乎很正常,但当他们进入幼儿园时,往往会出现问题。

       例如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转换困难、多动、不大理人,很少主动跟小朋友和老师进行社会互动,交谈时持续或重复一些话题,缺少人际交往的技能。

       还有些孩子到了小学阶段表现出反常,例如表现为自我中心、行为幼稚、注意分散、情绪波动大、聪明奇怪。孩子似乎行为比较幼稚、与其年龄不相符。

       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兴奋和多动、做事我行我素、自我中心、情绪很容易波动,易爆发,行为往往比较刻板、固执、不懂灵活。

       这些孩子甚至可能是某些领域的“怪才”,例如计算能力可能很强,死记硬背能力通常是相当不错的,但写作技巧通常要弱得多。



幼儿园时期一般不诊断多动症

       注意缺陷-多动症是学龄期高发的发育行为障碍

       李咏梅指出,这种障碍表现为注意缺陷-多动两个方面,男孩子多表现为多动、冲动,例如往往手或足有很多小动作,或在座位上扭动,在教室里或其他要求坐好的场合擅自离开座位,甚至奔来奔去、爬上爬下,往往说话过多,课堂上在老师问题尚未问完便急于回答。

       注意力缺陷则相对隐蔽,更多出现在女孩身上,例如粗心大意、不能专心完成一项工作,心不在焉,似听非听,往往难以完成作业或活动,往往遗忘日常活动等。

       “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时期一般不诊断多动症,我们会‘等一等再下诊断’。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们要给孩子一个追赶的机会。”李咏梅解释,当持续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行为,持续至少6个月,干扰了孩子的发展,让孩子无法达到应该达到的发育水平,这时医生才会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症



孩子出现可疑表现,别一味追求等名医“一锤定音”

       当孩子出现发育行为障碍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有些家长会第一时间四处求医,希望尽快为孩子明确诊断。

       “当孩子出现可疑的反常行为时,家长不要马上给孩子‘贴标签’。”李咏梅指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的行为问题和障碍,一方面要重视准确诊断的意义,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有相当部分的发育行为障碍的诊断存在争议,有些发育行为障碍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建议家长不要过度追求准确的诊断,别一味追求等名医“一锤定音”

李咏梅建议,家长应对儿童各项认知、社交、运动、语言、情绪等具体功能状况进行评估、了解,及时进行相应恰当的干预治疗。




家庭干预越早越好

       “以大家最关心的自闭症为例,作为家长肯定都会经历一个强烈的心理过程,包括震惊、迷茫、质疑、自责、接受等等,最重要的是家长和家庭都要尽快调整心态,一起齐心开始行动起来。”李咏梅说,家长对孩子要“不放弃”,在寻求科学帮助的同时,不信所谓的“灵丹妙药”和速效的“神奇疗法”。

       自闭症家庭需要专业指导,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需要医学-教育-家庭联合干预。干预训练要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就是干预。对孩子要做好行为观察记录,治疗教育计划和疗效观察记录;家庭所有成员要合作参与训练,全家齐心一致。训练中,家长要做到热情奔放,说话抑扬顿挫,带动孩子进行交流。

       李咏梅指出,自闭症的家庭干预要讲究早期干预、长期高强度科学系统训练、个体化训练、别让孩子独自闲着、家庭训练非常重要、中重度患儿早期强调一对一训练。“最重要的是爱心、耐心、恒心、信心、决心以及一点‘狠心’。”李咏梅说,父母自己也要过好,也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

       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学习障碍儿童,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包括和谐的家庭、恩爱的父母,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要保持一致。对这两类孩子要注意提高亲子沟通技巧,例如平等对待、尊重孩子的选择,理解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在情绪来临时恰当的宣泄。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可以配合合理用药。”李咏梅表示,家长要始终牢记保护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引导孩子向擅长的领域发展,把孩子的障碍“最小化”,促进孩子的潜能“最大化”。



高功能自闭症孩子入学要做这些准备

       高功能自闭症孩子入学前,家长要提前做好准备。“提前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例如在家里进行情景演练、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练入学后学校课堂的情景,培养规则意识。”李咏梅建议,还可以提前带孩子去学校附近或学校内体验学校的环境。有条件的家庭,不妨细心安排一个同龄伙伴与孩子结对子,友谊能帮助孩子提高社交技能,更好地融入同伴。

       应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并非孤立无援。李咏梅建议,有发育行为障碍孩子的家庭要和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让老师能理解孩子的认知和行为特征,争取同学和家长的理解,并交流在学校可以采用的适合孩子的环境安排和行为管理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自闭症孩子难以适应课堂惯例的突然变化。当临时调课时,老师最好能提前和自闭症孩子沟通,如果孩子无法接受而出现反常表现,可以让他到课堂外的安静而安全的空间进行调整。

       学习障碍的孩子则需要学校做一些适当调整,如作业和测验给更多的时间,减少或改良作业,帮助做笔记、使用计算机书写,在单独安静的房间里完成测验、使用计算机额外辅助、拼写检查器等等。